香港“双钩”书法家张保声最近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。他表示,希望更多年轻人对“双钩”书法感兴趣,传承中国传统文化。 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 摄
“双钩”书法始于南朝,盛于唐宋,是一种用单线直接写出某种书体的空心字。张保声告诉记者,南朝时没有印刷技术,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,书法家就按作品原样勾勒出空心字,然后再填墨,让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,如《兰亭集序》《万岁通天帖》《平安帖》等皆由唐宋名家以此方式保留真迹。
出生于“古建筑之乡”广东汕尾的张保声,受身为石刻、微型山水盆雕民间艺人的外祖父,以及从事古建筑、擅丹青的祖父影响,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,从小就喜欢涂鸦。初次接触“双钩”书法,是受其外祖父的熏陶。“因我小时候顽皮淘气,只有在写书法时才得到外祖父称赞和奖励。”
张保声说,之所以喜欢“双钩”书法,还有一个原因是其“书写方便,可就地取材”。无论树枝抑或随便一支笔,都可写出任意大小的“双钩”字。经过对大家名帖年复一年的临摹,张保声终于练就了一手“脱影双钩”(即不用临摹便可写成)的技法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。
常言道“见字如晤”。张保声笔下的字,时而飘逸而出,时而劲风斗转,时而连绵不断。不论任何字体,他都熟稔于心,顷刻间一幅“双钩”书法跃然纸上,用独特手法呈现汉字的美感。
1979年,张保声移居香港,从事建筑行业工作。虽然工作繁忙,他仍未放弃对“双钩”书法的热爱。经多年孜孜不倦的研习,张保声在保留“双钩”书法艺术美感的基础上,融各家之所长,不断推陈出新。
在张保声看来,要传承作为国粹的书法艺术,最好的方式是在传续中创新。如今,他的“双钩”书法不仅从最初的整体“双钩”演变出了叠字“双钩”、汉字合体“双钩”,还吸收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,将书与画结合,创造出“字中有画”的“双钩”书法。
在港生活多年后,张保声对香港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情有独钟,更深谙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。近些年,张保声不仅在香港举办展览以推广“双钩”艺术,还远赴重洋到美国、东南亚等地设展,以期让更多人了解“双钩”书法、了解中国文化。每次展览,他的艺术作品都会令观众倍感震撼。
作为“双钩”书法技艺的传承人,张保声更希望年轻人对“双钩”书法感兴趣。他对记者说:“最近几年,我也参加了一些‘非遗进校园’的项目,向香港的青少年学生普及‘双钩’书法等,希望把更多知识传播给下一代,让他们好好认识中国的国粹、了解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。”(完)
【乌镇声音】专访丨亚信安全陆光明:传统安全边界逐渐消亡 须建立新型立体防御体系****** 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,产业生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,但同时也遇到了新困难、新挑战。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,亚信安全总裁陆光明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表示,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传统安全边界的消亡,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立体防御综合解决方案,实现常态化、实战化、体系化运营管理。 陆光明谈到,过去网络边界清晰,用户能够在各个节点上部署相应的安全产品来进行安全防御。然而,边界的逐步消亡,数字资产的暴露面增加,都给网络威胁攻击提供了新的“暗道”。 “这种情况下,需要部署的是整个纵深防御和体系化防御,不仅从云、网、边、端都能进行形成网络威胁发现、处置、响应、阻断等一系列能力,还要能够把不同安全能力关联分析,对整个攻击链条进行完整回溯,形成联动。”陆光明表示,在网络安全思维转变,需求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大趋势面前,网络安全市场的平台化已是大势所趋。期待建立全网安全免疫防御系统,在安全平台基础上,形成一整套全面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,实现了丰富的威胁情报与安全产品能力联动,实现全网协同、立体纵深防御。(记者 刘昊 李政葳)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大发平台地图 |